让科学教育转向“为创新而学”
让科学教育成为它该有的样子——采访中,这是学生、教师、专家的一致呼声。
“因为基础弱、起步晚,中小学科学教育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当前,要在学校科学教育实践中发现一些较好的典型做法,进一步优化、凝练、推广,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教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认为,科学教育必须有更大的作为,否则将会严重影响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
为了进一步探索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名单日前公布,125个实验区、994所实验校入选。按照要求,实验区、实验校将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场所场景构建、社会力量整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力求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
任重道远。
在受访专家看来,无论是先行者们的探索,还是更普遍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实践,都必须坚决摒弃以往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模式,告别“解题教育”,转向“为创新而学”。
“打一场篮球、练一次合唱、做做家务、参加科创比赛,都能开发孩子的大脑,都在为培养创新人才增加可能性。”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说。
要实现“为创新而学”,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需要整体性谋划、系统性落实。”郑永和表示,当前需要尽快对科学教育发展做专门规划部署,否则,学科布局错位、资助体系缺失等不利于科学教育开展。他建议,应研制相关纲要,明确国家科学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强化大中小幼衔接的科学教育体系设计和布局,科学设定不同学段的科学教育目标,加强新时代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组织保障和条件保障。
“科学教育一定是离不开实验的。”倪闽景建议,要实现“朝着创新转向”的科学教育,必须改变看实验、读文本、听故事等传统形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探究现象的条件:“除了一般的理化生实验室以外,学校应该建设更多科学创新实验室,供孩子们自由探究。”
朝着“为创新而学”转向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质疑精神、挑战精神。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懂得多少理论、研究出多少发明,而是始终保有好奇心与探索欲。”天津实验小学科学教师王万江表示。在教学中,他时常会引导学生试错、思考,进而调整、改进:“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它从不承认自己是绝对正确的,而是在不断试错中调整方向、取得进步。”
郑永和认为,在当下加强科学教育,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要有定力与毅力:“持之以恒,以长期主义的精神推动科学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记者 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