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观点>>>
赞成派:
家长要给孩子当“助推器”
听到一些“陪读”故事,家住南京城南的李女士是相当理解,因为她现在就处于“陪读妈妈”的状态。“我先生开了家公司,家里经济条件不错,所以从儿子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辞职在家照顾儿子的学习和生活。”李女士说,“儿子现在五年级了。现在学生之间的竞争太厉害了,其他同学都在报辅导班,我们也不能免俗。”奥数、奥语、奥英、信息学、书法、小提琴……李女士为儿子报了不下十个班,几乎每天都有安排。“开车送儿子去辅导班是我主要任务,晚上回家还要监督儿子完成作业。”
折中派:
做不了全陪就当“半陪”
文文是南京力学小学五(1)班的学生。文文妈妈告诉记者,虽然不至于做到“全职陪读妈妈”,但对文文的学习还是非常关心。对学校老师,自己也是配合度非常高的家长,校讯通上自己是随时待命,老师发来什么要求,肯定是第一时间就执行。
除了校讯通之外,文文妈妈还加入了好几个QQ群,有的是南京市同一个年级家长组成的群,有的是培训机构的,有的是专门为某一科学习建起来的。
反对派:
陪学只能是暂时的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更多的是“反陪学”的声音。秦女士是一位高校教师,女儿在上小学。她说,虽然全职陪读能督促孩子学习,能掌控孩子学习的步调,但实际上给孩子的影响未必好。“辞职在家的话,妈妈社会交往会比较缺乏,眼界也可能不够宽,这样和孩子相处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可能就不是那么正面。而且,家长的这种陪只能是暂时的,以后的学习生活还得由孩子自己去面对。”
专家支招>>>
“陪学”易让孩子缺失“亲情”
“全职陪读这种做法,在家长有条件、有精力的情况下,无可非议,总体上来说,比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全扔给老师、扔给学校要好,但我对这种做法并不赞同。”南京市力学小学李琳副校长说。
李琳副校长告诉记者,家长在学习上配合学校步调就好,在学生到高年级后也可为学生适当“加餐”,布置一些读书任务都可以。督促孩子学习之外,家长其实还有更重要的责任。“学生在学校里毕竟是拘谨的,有时候还要扮演另外一个自己。和老师、同学关系再好,也不是亲情,不是天伦之乐。所以在学生回到家之后,让孩子感受家庭生活、体味亲情交流就是家长的一个责任,这不是说要去刻意营造,而是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如果家长剥夺了孩子享受快乐童年家庭生活的权利,在孩子回到家之后仍然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对孩子情商的成长可能造成影响。与孩子同桌做作业学习这样的体验,偶尔为之可以,常年累月对孩子也是一种压力。
家长辅导孩子只能当“配角”
家长该在孩子学习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南京教研室汪笑梅书记发表了她的看法:一方面,现在很多家庭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有很积极的一面;而另一面,如何在学习上有效帮助孩子还是有讲究的。首先,孩子的成长有其规律性,而家庭教育也有规律可循,家长不能只凭感情一味去“陪太子读书”,而是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让自己的“陪”适时、适当;第二,家长在孩子学习上的作用要定位清楚,这个时段的教育主导还是学校教育,家长只是配合,不能过多的去干涉孩子正常的学习安排,那样反而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第三,孩子在低幼年级,家长适当的帮扶是可以的,但孩子最后的学习一定是独立和自主的,包办过多,很多本该培养的学习上的素养就没有机会得到锻炼,最后孩子变成了没有拐杖就无法前行的人,而这样的教育最终是失败的。 扬子网记者 杨彦 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