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资料图片:200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 新华社记者 高洁 摄
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记者 吴晶 赵超)“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幼儿教育。”这是河南省登封市卢店镇卢北村村民宋宪章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提出的建议。
这位普通农民用平信方式寄来的建议,再次感动了参与《规划纲要》制定的工作人员。自1月7日正式启动《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以来,源源不断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育部门户网站及社会网站、校园网、电子邮件、信件、征文等多种渠道和形式汇集起来。
截至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无论是万字有余的专题论文还是言简意赅的观点陈述,工作人员从中读出的都是民众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关注,对教育改革的热烈期盼。
纳群言才能知民意拓思路
“地方政府对基层教育管理能力弱化,是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几项政策”……这些建议是甘肃省景泰县的教育工作者魏烈天依据自己30年在边远农村地区工作的经验,经过深思熟虑写成的。
为了把自己对农村教育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全部写下来,魏烈天利用春节假期,一笔一划地写了近60页的方格纸。为了便于阅读,他还在每条建议前附上了要点提示。他说:“我是国家的公民,也是教育工作者,我有义务把所思所想都写下来。”
河北省石家庄市14位退休老干部联名来信;美国北加州侨、学、商、科技界70多位代表联合举办建言座谈会;在韩中国留学生博士联谊会发来建议……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民众参与度最高、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事件,从10来岁的小学生到91岁的耄耋老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都积极参与到《规划纲要》的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中。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公开征求意见收集组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田慧生说,我们时时为民众的热情参与而感动,为教育事业备受关注而感到振奋。
据他介绍,许多建议基于基层生活和观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许多意见经过深入的思考,具有客观的视角和可操作性。例如,在谈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时,有人提出,多而杂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课后没有温故知新的过程,教师没有辅导答疑的课时,只能利用节假日补课,负担过重由此产生,因此应从整合课程入手,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也有人提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设法去除中小学生头上的“升学紧箍咒”,严禁以任何名义和形式对各中小学校和教师进行升学率排名和奖惩。
问计于民才能知民之所需,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田慧生说,此次征求意见工作在刚刚启动、还没有形成文本之前就提出36个问题,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又在民意征集和专家调研相结合的基础上,从原来拟定的36个问题中进一步提炼出20个重大问题,继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充分反映了政府问计于民的真诚。
了解民情,把握民意,才能开拓思路,才能使决策有水平、更科学。《规划纲要》下设的各工作小组细致分工,及时对意见建议分类整理,归纳浓缩。迄今,《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已累计编发《<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每日情况报告》40多期,近300万字,为《规划纲要》的调研和起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惠在接待调研工作组到基层调研的同时,还提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几项建议。她说,好教育要靠大家办。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指出问题也好,谈论成绩也罢,都将推动教育自我审视和梳理,从而使教育获得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