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民意温暖教育沃土:记《纲要》首轮征求意见工作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编辑:super 时间:2009-02-27

    集众智汇成思想盛宴

    高中文理分科有心要性和可行性吗?2月7日,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播发专家访谈、学者评论和市民心声,就这一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与报道。此前一天,《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举办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公布将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20个重大问题继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高中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其中之一。

    此后一段时间,“高中文理分科”迅速引发关注,网民投票热情高涨,观点“交锋”热闹非凡。赞成者表示,取消分科会造成考试课程增多,学生负担也会相应增加。反对者认为文理分科难以造就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思想与观点的交锋给《规划纲要》起草者带来了启示,也让教育研究者受益匪浅。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认为,网民和群众的意见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高中文理分科已经实施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进行改革,综合配套必须跟上,比如考试制度、对学校的评价体系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思想的火花,产生于观点的交锋。民众的智慧,是教育改革不竭的动力。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决定把社会各界代表请进会议室,最大限度地汲取民众的智慧。

    2月下旬,围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教育”为主题举办的座谈会上,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基层教育工作者和网民畅所欲言,把教育决策的视野拓展到了全社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参加座谈会的代表都无比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真诚的表达让人为之动容。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母亲说:“看着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不装上轮子,我感到十分心酸。真心希望把孩子的负担能减下来。”

    杨永胜已在北京创业并生活了多年,他说:“由于孩子不能在京参加高考,我们一家人只能回老家,重新择业、就学。希望《规划纲要》充分考虑,让外地学生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带过多届高三学生的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建宇说,现在上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学生如何答题得高分,应试教育真是走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民意与民智能否对《规划纲要》的制定产生作用?《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文件组组长孙霄兵肯定地说:“民意是文件起草的重要思想来源,我们对每一条意见都会尊重,要记录在案并研究讨论。”

    为《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者金民卿认为,此次征集意见的过程尊重了民众的知情权,调动了民众的参与意识,体现了政府推进民主化的决心,也有利于提高《规划纲要》的质量。

    民意与决策互动为教育改革开辟未来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张凯军提交了长达1.7万字,包含100个要点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参考备忘录》,内容涉及教育的基本原则、各个阶段教育、招生考试、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素质教育、高校科研、教育公平等方面,观点鲜明,自成体系。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类似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反映问题,一针见血,直陈利弊。民众关注焦点主要有如下一些问题: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高中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民工子女教育;如何发展学前教育;如何培养创新人才;解决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择校问题的办法措施;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如何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健全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

    在这些问题中,极受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主要包括教师待遇问题,认为目前教师待遇低,尤其是农村教师待遇更低,生活保障条件差,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待遇不均衡,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素质问题,认为教师素质尤其是农村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要加强师德建设,严格教师准入制度,采取有效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群众反映教师职称评定存在诸多不合理的问题,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每个问题都不容易,也不简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调研组组长韩进坦言:“在一些积累时间很长、涉及因素比较复杂的难点问题上,改革还需要一个过程。”

    他强调,教育问题涉及人的培养,牵涉方方面面,对问题的讨论可以开放,但决策必须谨慎,行动必须稳妥,不能激进地期望一蹴而就。

    韩进相信,《规划纲要》的制定过程本身已释放出改革的积极信号,民意与决策的互动必将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开辟清晰、光明的路径。

[1] | [2] 共 2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