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难过,“招研”的路也还长
“日子越来越难过”,这恐怕是近年来民办高校在生源竞争愈演愈烈的重压下艰难求生存最深切的感触,不少民办高校校长甚至使出了“不看高考分数,普遍投放通知书”的策略。今天的“招研”批文,无疑为民办高校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让他们在蜕去“低层次”印迹的努力中前进了一步。
“当然,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时间短,还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要想全面加入研究生教育是不现实的。即使首批取得资格的民办高校,要发展壮大研究生教育,也有很长的路要走。”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对此出言谨慎。
而对广大备战考研的考生来说,民办学校为他们提供了新的选择。社会学专业大三学生李琨告诉记者,自己对民办学校的研究生专业很“感兴趣”,“我想,他们会给出和公办学校不一样的专业,我会去了解的。”
当然,在采访中也有不少学生表示了担忧,“刚开设的专业,前途未定,而且找工作时,导师如果有名气的话会省很多力,还是考公办学校、名校稳妥些。”一位同学这样告诉记者。
有特色才有前景
民办高校能够招收研究生,或许是水到渠成,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最大的意义在民办教育平等发展上。有民办高校的参与,将给研究生教育注入更多活力。同时,民办高校自身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所改观。拥有培养研究生的资格能使大众脱离对民办高校‘低层次’的印象。”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认为,民办高校涉足研究生教育对公办学校一定会有冲击,目前,冲击力度还比较小。“民办教育生存土壤还有待完善,即便是现在,民办高校在办学条件、政策、学术积淀方面和公办高校依然没有办法比。未来五年、十年后,民办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的优势才将逐步显现。”
而民办高校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在研究生教育中有所作为呢?
程方平认为,“以社工专业为例,有二百到三百家公办、民办高校开设这个专业,但是开设研究生教育的只有北京城市学院一家。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可以改变我国研究生人才的比例,目前公办高校学术型研究生比例过大,专业型研究生比例不足,而不少公办高校并不想减少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民办高校刚好可以在专业型研究生方面多多努力,这样既有竞争,又互补不足,还能改善就业市场的人才结构。”
“有了硕士点,民办高校依然很难和公办高校形成竞争。民办高校这个时候进入,关键在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上真正做好准备。”熊丙奇也认为,“专业硕士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民办高校容易出彩的地方。一些公办学校在培养专业硕士方面学费很高,但课程设置大多‘换汤不换药’,引起学生、家长的不满。同时,专业硕士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如果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导师选择等等方面做好准备,前景应该很好。”
(光明日报北京10月17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练玉春 姚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