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设计要讲究“厚度”
指问题要适宜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引起学生深思,激发学生探究。使其兴趣盎然,主动学习。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与学习的内容相符合,值得学生思考;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基本解答出来,这犹如摘桃子“跳一跳,够得着”既能让学生得到,又不能轻取,这样才能起到启发学生动脑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那么怎样使课堂问题设计有“厚度”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1
.问题的设计要找准“切入口”。教师首选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问题的设计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有经验的教师设计问题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找到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2
.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对少年儿童来说,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问题,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设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亢奋状态。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封闭式或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回答时会不假思索或带有猜测的成分。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使问题具有开放性,这里的开放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答案不要太唯一,二是问题答案不要太小,上述无论哪一种肯定情况,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其实语文的教学与数学这一类的学科不大一样,问题的答案往往都不是唯一的。问题的探讨是学生个性化的见解,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是” 或者“不是”来评判的。
总之,我始终相信问题设计得好,课就成功了一半。在备课时我们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脑中有目标。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准确、仔细地分析教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用有效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喜人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曾告诫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让我们做教师的人,在心里边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给予他们就好了!那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愿我们教师的“问题设计”能为创设这种“美妙和谐”的局面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熊生贵.《语文(小学卷)教学实施指南》[G].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