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谈小学校长的“用人策略”
来源:中国名校发展网 作者:许一宁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2-27

(二)他人故事的启示。

求全责备是违背人的非完全性的错误用人观念,是影响扬长避短原则实行的主要思想障碍。据《资治通鉴》上讲,卫国的子思向卫侯推荐了一个可以当统帅的军事人才——苟变,卫侯表示不能任用,理由是苟变在乡村征收田赋时,白吃了人家两个鸡蛋!子思说:“君主用人,好比木匠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合抱的大树,虽说有的地方出现了朽烂,但木匠不会因此就把它丢掉。现在战争纷起,正是需要用人之际,怎么能因两个鸡蛋而舍弃大将之才呢?”经过子思的说服,卫侯才消除求全责备的思想,任用了苟变。事实证明苟变确是将才。

五、用人不疑。

(一)“用人无疑,唯才所宜”。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任何领导者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的用人策略。用人者与被用者的关系应是互相信任的关系,而这种相互信任关系的形成,关键是用人者首先要信任被用者。《三国志·魏书》指出:“用人无疑,唯才所宜。”

刘邦信任陈平,是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用人佳话。魏无知向刘邦推荐陈平,评价他是“栋梁之材”,而另外一些人则说陈平与嫂子私通,接受贿赂,三心二意,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和“小人”。刘邦没有被这种评价的争议所左右,他让陈平澄清事实真相之后,给予陈平极大的信任,提升其为护军中尉,担任监督大小将官的重任。陈平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替他出了不少奇计妙策,并历任汉惠帝、吕后、汉文帝三代丞相,名垂青史。历史上无数事例证明:信任是金。用人者对被用者的真挚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激励,能够收到被用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回报。

(二)我的做法:“个案”点滴。

在管理领导学校的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位教师都有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领导对教师的信任,正是给予他们作为一个人所固有的这种需要的最好满足。现代管理理论指出:“管理的核心就是面向人,尊重人的人格,满足人的需要。”记得那一次,我校负责承担市性的数学活动课,陈主任向我推荐了青年教师赵华,我觉得合适,老师也欣然接受了任务。第二天开行政会的时候,有人说赵华是外省籍,不适合代表学校,甚至有人说赵华爱出风头,听不进领导的宝贵意见……我对大家说:“赵华的课我听过好几次,基本功踏实,又有自己的特色,我相信她一定行,一定会为学校争光!”赵华知道后,把五岁的女儿送到娘家托管,家务事还请了钟点工。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认认真真地做了一个月的准备。开课那天,她以一节《有趣的余数——有余数除法活动课》,赢得了全市教师的喝彩。评课后,赵华对我说:“许校长,谢谢你,信任创造了美好的境界。”实践证明,建立良好的信任环境,这是顺利开展工作,取得教育事业成功的保证。

总之,用人是用人者驾驭被用者的艺术。晋代陈寿在《三国志》中说:“非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宋代司马光在《功名论》中指出:“有贤不能知,于无贤同;知而不能用,与不知同;用而不能信,与不用同。”由此可见,对待被用者最重要的是知而用之,用而信之。教育事业呼吁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群”和“人才团”,作为校长,要把握“知而用之,用而信之”的用人策略,让教师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形成“教师依靠学校成才,学校依靠教师出名”的良性循环,使教育事业人才济济,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 、孔子《论语》  

2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杜拉克《有效的管理者》                                

                           

[1] | [2] | [3] 共 3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