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校园环境紧扣东坡神韵,呈现亮点。
1
、校园环境建设原则切实可行。
我校围绕“东坡”主题,
结合学校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立足于学校现实和未来需要,遵循“大气、美观、节简、可行”的原则,对学校环境进行科学规划、精心布局、积极实施,力求使校园环境得到根本改观,符合学校文化建设总体要求,承载东坡文化,凸显东坡神韵。
2
、校园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
学校自迁入新校区后,逐步完善配套建设,按标准化、示范化、现代化的要求,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和塑胶运动场,配有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实验室、电子图书馆、声乐专用教室、书画专用教室及舞蹈练功房等。整个校区按照前广场、中教学区、后生活区及运动场的格局建设,布局科学,间隔有致;各类建筑设计新颖,造型美观。
3
、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巧妙结合东坡文化。
校园绿化面积达19160平方米,绿化率达100
﹪
,绿化率覆盖达40
﹪
。
在校园内的各个花园里以勒石、标牌等形式点缀苏东坡的名言名句。教学楼、综合楼、办公楼等都围绕“东坡文化”,确立了各自的楼层文化主题,以此来设计、布置楼层文化。如:两座教学楼“博观楼”、“厚积楼”分别以东坡“诗”、“词”为主题,两座综合楼“情趣楼”、“才溢楼”分别以东坡“趣闻轶事”和“博学多才”为主题。每一楼层围绕主楼文化,又有各自的主题,如“厚积楼”,
第一层楼以“浣溪沙”词牌为主;二楼以“蝶恋花”词牌为主;三楼以“江城子”词牌为主;四楼以“南乡子”词牌为主;五楼以“南歌子”词牌为主。如此布局,师生
在校园各个角落都能够浸染东坡文化。今年,学校将集中精力,完成校园最后两个特色景点“品梅苑”和“竹心苑”的营造,这两处景观将重点表现东坡“喜竹”“好梅”的性格,分别栽种梅花和翠竹,建设休闲走廊,师生徜徉其间,千年文化积淀萦绕周围。
4
、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我校以“东坡”为核心元素,设计了校徽、校旗。如“校徽”,以“东坡”拼音首字母“DP”进行艺术变形,左为“D”、右为“P”,使校徽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唯一性,易于识别与记忆。标志左半部分形似书本,紧扣“诗书”内涵及东坡特质,右半部分形似竹叶,
东坡喜竹,闻名天下,竹具有丰富的精神隐喻,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具有很好的暗示和导向作用。两者的组合从文化层面和精神内涵等多角度进行了准确的诠释。
整个标志言简意骇,能够准确的承载东坡中学的文化内涵及其学校形象,且易于识别、记忆与推广。我校还请眉山市著名文艺家王晋川作词,梁干才谱曲,创作了东坡中学校歌《腹有诗书气自华》,歌词凸显东坡文采、校园美景、师生风貌和办学特色,曲调慷慨激昂、催人奋进,我们正组织力量在全校范围内教唱,力求使每一个师生都能够歌唱,日后,在重大活动中,齐唱校歌将是必备节目。东坡中学还按照规划要求,完成了宣传橱窗、荣誉室等宣传阵地和功能室建设。结合“东坡文化”,给校园主要区域冠名,如“东坡广场”、 “卓懿苑”、“流芳台”、“品梅苑”、“竹心苑”等,赋予其文化内涵。
经过两年的营造,我校已经建设了一批富有东坡特色的校园景观,如
“卓懿苑”和“流芳台”,“卓懿苑”是校园中心花园,以翠树为中心,陪以勒石、绿草、鲜花、流水和金鱼,
庄重幽雅,鲜活大气,表现东坡中学人“追求一流”的办学决心;
“流芳台”是阶梯教室与“卓懿苑”的楼梯连接部,依托高低地形,打造“高山流水”的诗意景观,以大理石为底面,上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流水潺潺,
与 “卓懿苑”的静景结合,形成动静互补的景观,突出学校的生气与灵气。
三、学校管理渗透东坡精神,
勤睿扎实
。
苏轼平生不仅文采出众,而且极具管理能力,办事干练,政绩突出,这与许多只会空谈,而无实际办事能力的书生不同。学校基于苏东坡勤政爱民、聪慧机智的特点,提出了学校管理以“勤睿”为核心的理念,围绕其勤政爱民、重节自守、主张渐变的政治思想与行为,意在引导全校教职工勤奋工作,爱岗爱生,有技巧有方法地处理一切事务,建设秉承东坡精神的东坡中学管理文化,凸显东坡特色。
我校围绕这一管理理念,着力抓好学校的教育行为、管理行为、考试行为、招生行为等,形成具有东坡特色的课堂文化、德育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和学生活动文化等。着力抓好教师专业精神培养、专业素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等,提升教师综合文化素养。着力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德育“无差生”的理念等,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