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规矩”课后单独“谈话”
而该做的规矩,“90后”老师一点也不含糊。洋洋(化名)在学儿歌时,一会去上厕所,一会去喝水,短短十五分钟的学习,他出去了四次。顾晓华留意到他的不专心,便在随后的操场活动时,把洋洋单独叫到一旁“谈话”。她坐在台阶上,与孩子的视线平行。“告诉晓华老师,刚刚你学到了什么呀?”孩子有些紧张地呆呆地望着她,“什么都没学到,你说你这样对不对呢?”孩子拼命地摇头,“晓华老师,我以后不敢了。”顾晓华的语气严中带柔,孩子很快就认识到自己的不对。
一个孩子叫嚷着或许可以承受,但几十个孩子一起叫嚷,耳膜就会处于“膨胀”状态。上午顾晓华教小朋友唱儿歌,“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小朋友跟着钢琴声兴致高昂地唱着,每当唱到“哗啦啦”,男孩女孩都会兴奋地尽全力扬起声音,清透的声音穿透耳膜,在脑海中不停地回荡。而顾晓华说,她们早已习惯了孩子们的高分贝,“上次家长开放日就有家长被一群孩子的声音怔住了,问我们天天这样怎么受得了。其实真的是习惯了。”
顾晓华正在给小朋友穿衣服。
当“90后”幼师遇到“00后”孩子:
是姐姐是妈妈也是调解员
她们自己还没长大,却要开始照顾教育一大群别人的孩子。在面对这些被一家几代人宠大的“00后”时,同样是被宠大的“90后”老师们会如何面对?记者采访发现,面对孩子们时,“90后”们瞬间长大。
孩子哭闹:“我想妈妈”“90后”老师无奈:“我也想妈妈”
顾晓华是去年毕业的大专生,已经工作了一年。她带的是小二班,共27人,基本都是“奥运宝宝”。一上午的活动,顾晓华带着他们做游戏,唱儿歌《小雪花》,去操场运动,回教室进行角色游戏,一刻也没停过。看着在教室中一会奔跑,一会抢玩具,一会相互告状的孩子,她感叹道:“今天还算太平,没有突发事情发生。”
她说平时最严重的“突发”就是“咬人”,“因为咬人是发生在一瞬间的,实在是不可控。”有次她让班上一个小朋友自己收好玩具,孩子不高兴,狠狠咬了她一口。那时是夏天,穿着短袖的左臂上立即浮现出两排清晰的牙印,“痛倒是还好,但马上就肿起来了。”她一边向记者形容肿得跟个鸡蛋一般大的牙印,一边却庆幸被咬的不是小朋友,“幸好咬的是我,要是咬其他小朋友就麻烦了。”
而带小六班的顾颖,孩子都是“00后”的尾巴,才两三岁,是最不听话最爱闹的年龄。“现在他们已经挺乖了,9月刚来幼儿园时,吵着回家可凶了。”孩子一闹起来没完没了,拉着顾颖说:“我想我妈妈。”顾颖幽默又无奈地回道:“那我也想我妈妈怎么办?”
孩子有时想回家想急了,会不由分说地就在顾颖手臂上狠狠咬一口,她也就随他去。“前几天小孩子还闹呢,小靴子乱踢乱蹬。孩子又没轻重,我现在左腿上还有两块淤青。”顾颖边给三岁的程程(化名)一小口一小口喂饭,边轻描淡写地说。
带孩子才学会梳头本领“90后”老师坦承:“在家不做事”
在各种教学活动间隙,总会听到各种叫“晓华老师”的声音,“晓华老师,帮我卷下袖子。”“晓华老师,他又推我。”“晓华老师,他抢我的玩具。”顾晓华总在忙不迭地变换着不同的角色一一应对。“其实幼师的工作繁复又琐碎,但有时需要变换着不同身份处理各种问题。比如我在与孩子互动时是姐姐,在解决孩子纷争时是调解员,在喂饭时就是妈妈,每个孩子都要照顾到。”
而小六班因为孩子年纪较小,有一半孩子在中午就被家长接回家。每天顾颖要照顾10位左右小朋友午睡。孩子虽然不算多,但从孩子午睡醒来到他们离园的一个多小时里,顾颖一刻也不得空。熟练地为孩子穿着毛衣、外罩,“来,手伸出来。袖子管拉下来。”
几个孩子穿好后晃晃悠悠地走出卧室,她又开始忙着给孩子梳头和喂点心。顾颖仔细为月月(化名)挑了头路,手势熟练地扎了两个小辫子,“为孩子梳头的本领都是自己摸索的。你看我的头发,就随便披着,在家时也就随便梳两下,懒得弄。”边为孩子梳头,她还不时督促着其他人吃点心。
两位“90后”都说,其实在家基本都不怎么做事。但说到照顾小朋友,都讲得头头是道,也做得很认真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