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中国爸妈正在用“军备竞赛”思路毁掉下一代!
来源:瞭望智库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7-11-07
请注意,我并不是说音乐、舞蹈等艺术无用,而是强调“强迫”孩子学习这类课程无用。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确实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达到了每天自觉、自愿演奏几个小时乐器、跳几个小时舞的程度,增加一些相关投入未尝不可。
如果孩子没这个兴趣,需要家长“监工”才肯上路,那就真的算了吧。太多的家长,抱着功利主义的心态希望孩子们学门艺术当“手艺”,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
他们恐怕并不清楚,孩子们硬着头皮参加的业余考级的最高水平(如中国音协钢琴10级),与演奏级的专业表演水平尚有数量级的差距。也就是说,业余考级无论达到什么程度,都没法当“饭碗”来用。
学习艺术课程就应该抱着陶冶情操、“玩玩就好”的心态,何必将大把时间用于枯燥的、重复性的练功和考级?青少年时代的光阴是何等宝贵,逼着孩子在并不喜欢的事情上投入大量时间?
症状之三:片面追求成绩的“绝对值”
还有的家长生怕孩子的成绩不够“出类拔萃”,巴不得孩子每回都能考全班前3名、甚至第1名。为达此目的,他们逼着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剥夺了孩子所有的课余时间。
其实,平时追求成绩拔尖没多大意义。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所谓的“成绩好”,无非是对有限知识集合的熟练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对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自然不宜太低,否则意味着该学的东西没学到。
但是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如果熟练程度已经很高,那么继续提高熟练程度的边际成本将递增、而边际收益会递减。说得通俗一些,把成绩保持在90分以上相对容易实现,但保持在96分以上却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几倍的功夫。
由此推断,综合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学习方案应该是这样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平时保持比较靠前的学习成绩、与一流水平不产生数量级的差距即可;在升学之前的非常时期加大投入、踢好“临门一脚”,用临时提高的熟练程度做一次敲门砖足矣。
上述主张绝非鼓吹不思进取,而是鼓励孩子们把时间用在其他边际收益更高的地方,不要死读书、读死书。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无限提高对有限知识集合的熟练程度实在没多大意义,因为人工智能会很快消灭所有初级熟练工种。
例如,珠算和快速心算已经成为被淘汰的知识,智能手机上随便装个应用就可以进行复杂的科学计算,把三角函数的各种转化公式背得烂熟又有多大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