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下,各高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大多已“班师回朝”,面临林林总总的社会实践成果,对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诸多问题再次被社会各界反思、讨论。以往我们总是请专家学者、学校的团委书记来剖析这个问题,让我们受益良多。但是,我们是否了解社会实践的主体——大学生们的想法?今天我们请来三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他们都是活跃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请他们结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实践”的话题,直抒胸臆,坦诚建议。
首都师范大学2010级研究生陆非凡: 成书不如成熟
“策划尚缺,先找媒体;活动未出,报道已至”等怪现象频出。甚至按照媒体的要求去设计或更改活动方案。
近日,远赴四川的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结束实践活动顺利返回北京,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全程参与其中,从前期的论证、策划,到具体活动的设计、审核,再到实地参与社会实践,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也让我对社会实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投身社会实践的确对我们的成长帮助很大,但目前的社会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回避的问题。
比如,在现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有调研类的活动,对比较体系化地掌握了理论知识的高校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调研题目的设计、调研范围的确定等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此次我们在审核学校的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题目时,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有同学上报的题目是《阿坝藏传佛教寺院的保存现状调查》、《四川革命老区中小学素质教育情况研究》等,类似这样的选题,范围太广,需要的资料很多,切入点也不好把握,且不谈我们的同学是否具备这样的研究水平,但只有短短数十天的社会实践时间,想要去完成这个需要建立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的课题研究是难以想象的。这容易导致同学们在实践结束后,为了完成调研报告,再到网络、图书馆去凑资料、拼数据,这样就丧失了实践的意义。
再有,很多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视实践的内容,过于追求“社会效应”,这种所谓的“社会效应”常常被实践主办者曲解为媒体报道。每到暑期,社会实践策划启动的时候,各校的实践团队大多会到处联络媒体。比如在上个月,一个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的同学向我大倒苦水,说他正在为联系媒体报道实践活动而到处奔波,更让他烦恼的是,为了配合媒体报道,如何调整预先设置好的活动方案成了比较难处理的问题。举这样的例子并不是说追求媒体报道本身有什么错,只是脱离实践内容,“为报道而实践”,甚至按照媒体报道的要求去设计或更改活动方案,却是完全背离了社会实践的初衷。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问题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目的性不明确,很多同学,甚至可以说大部分同学并不知道为何去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很多人提到社会实践,往往用“以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这样的文字去表述社会实践的目的,实际上这个目标有点理想化了。对此,浙江青年学院王曙光教授直言:“大学生搞社会实践,不要光想着去解决问题。社会实践首先是对大学生自身能力的锻炼,然后是尽可能地去了解社会,只有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才能最终服务社会。”王教授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我国现今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研究生一大部分也是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所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应该首先瞄准锻炼自身能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如果这个基础工作都没有做到,谈何服务社会?谈何以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社会问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多主体、全方位地构建社会实践体系势在必行。社会实践不只是高校学生自己的事,也不单是学校的事,它需要社会各界来共同推动。面对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总体性的社会实践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推动社会实践的全面发展,努力构建以高校为龙头,学生为主体,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体系。
此外,评价机制要逐步完善。长期以来,派出社会实践团队的高校或者学生组织把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媒体报道等作为评价一个社会实践团队成功与否的标准,这就造成了“策划尚缺,先找媒体;活动未出,报道已至”等怪现象频出。事实上,数十天的社会实践是很难解决多少实际问题的,评价一个实践团队的好坏得失,更多的要看同学们在实践中学到了什么,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而这些东西往往并不是一个量化的报告、几篇报道所能表现的。所谓“成书不如成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