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吟诵,让古诗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8-03-29
   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就必须充分尊重本民族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学科刚刚作为一个概念诞生的时候,吟诵本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一个环节。但是今天,我们对吟诵已经感到陌生。事实上,吟诵可以让我们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可以让古诗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文人吟诵诗文多出之以乡音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离世。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徐健顺以吟诵方式重温《乡愁》,送别余先生。
  徐健顺向记者介绍,余光中这位乡愁诗人正是得闽腔吴调的口授启蒙,兼采哦叹之音,日后才发展出唯其独有的曼吟回唱。
  在徐健顺看来,余先生的曼吟回唱就是吟诵,这是汉诗文的读法,是其固有的声音、本来的声音、传统的声音。几千年来,汉诗文就是这样的声音,它是汉诗文的活态。“但现在我们只知读音,不知读法。”
  余光中生前曾谈到,中国文人吟诵诗文,多出之以乡音,曼声讽咏,反复感叹,抑扬顿挫,随情转腔,其调在“读”与“唱”之间,进入中国古诗意境,这是最自然最深切的感性之途。
  “也曾多次联系,得到先生应允与回复,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成行……我们要在遗憾之前,赶紧接过前辈们递过来的接力棒!”徐健顺说。
  事实上,吟诵采录工作从2008年开始,从未间断。被采录的这些人中,不乏文史大家和著名艺术家:戴逸、周有光、华锋、钱绍武、陈以鸿、屠岸、林东海、叶嘉莹……
  采录工作人员还搜集了大量的早期吟诵影音,包括胡适、赵元任、夏承焘、唐圭璋、赵朴初、臧克家、林庚、周谷城、钱昌照、潘希逸、夏青等,具有非常重大的文献价值。
  “吟诵的采录工作仍在进行。我们估计,尚在的吟诵老先生有数千人,分散在民间,并以每天数名的速度离开我们。”徐健顺不无感慨。
  2010年,“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重大课题指南。同年12月,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下达立项通知,由首师大和南开大学共同承接这个项目,首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负责吟诵的抢救和整理工作。
[1] | [2] | [3] 共 3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