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教师对于当下受捧的“个性化教学”都有哪些概念误区?
来源:芥末堆看教育 作者: 编辑:陈凌明 时间:2017-09-08
       因此兰西相信,相信科技能以独特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潜力,但没有科技支持,课堂也依旧能继续。
什么是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1990年代初开始在东南亚及港台地区兴起。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IQ智力测验也仅涵盖逻辑数学、语文和空间智能。但加德纳认为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者的肢体能力(肢体动觉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该理论中的八项智能包括:语文(Verbal/Linguistic)数理逻辑       (Logical/Mathematical)空间(Visual/Spatial)肢体动觉(Bodily/Kinesthetic)音乐(Musical/Rhythmic)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自然(Naturalist)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有哪些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它方面追上进度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其强项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因此受到责罚。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加德纳将智能禀赋划分得如此之细,但他也强调自己的理论不应被用于限定人们为某一项智力类型,每个人都拥有一套独特的智力组合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是复合智能理论。
       误区4:个性化教学要能完美写进教科书(因为这意味着它既标准又客观)
       人类本能地会追寻某种程度上的组织和体系, 老师这个职业尤其如此 。鉴于我们之中很多人工作的学校和地区都倡导个性化教学,因此大家都在寻求一个标准来定义这个概念,以此来确认自己需要做什么,或者得到一些指导意见来更高效地实现它。
       但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事实是,一旦我们建立了某个统一的标准,并依此行事,那么所谓的“个性化”也就不复存在了。
       每个学生、每个课堂、每个学校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学生的需求,我们对课程的调整也应该根据课堂、学校、地区甚至州/省的差异而改变。可喜的是,大多数老师已经在尽最大努力,想方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兰西认为,在目前阶段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并非易事。但是将对个性化教学的认知从一个过于庞杂繁琐的过程,变成鼓励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并与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一起应对自己的学习需求,却将会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可行方案。
(本文转自英国教育思维,作者段玉章)
[1] | [2] | [3] 共 3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