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探访在石家庄异地求学的286 名玉树地震灾区孩子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华蓉 张婷 编辑:江淼 时间:2012-01-10


  能动手,爱读书——

  “这里是我爱的第二故乡”

  学生入学不久,吕宗海就发现玉树学生有个特点,动手能力强。

  这得从一段误会说起:刚开学时,老师们的自行车常常被分家。车座、轮胎被顽皮的学生拆了下来,散落一地;学校草坪上的喷灌水龙头不翼而飞,过一段时间,校园清洁工捡到一大堆已经损坏的水龙头……

  原来,孩子们没见过自行车,也没见过自动喷灌水龙头,好奇,就把它们给拆卸下来一看究竟。有老师无奈地拿着轮胎去找校长,吕宗海一听乐了:孩子们动手能力真强!受学生们启发,吕宗海想出了第三招:增加实践活动。

  “学生有足够的好奇心,学校需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并将之转化为生存的本领。”吕宗海说。学校从旧货市场买回来几十辆二手自行车,专门开设课程让学生学习自行车修理。

  孩子们善动手、爱动脑的特长被发挥出来,现在,学生拆了自行车能装好,还有不少学生能自己动手制作各种玩具和作品。

  “这是西柏坡,这是天安门,这是北国超市……”翻看着一张张照片,伊西永吉回忆着。“在石家庄的日子里,我学到了知识,还学到很多以前学不到的东西。很庆幸有这样一段经历。”

  刚来时,不少学生基础差,学习跟不上。“语文考试,作文要求字迹清晰,居然有学生把字迹清晰几个字当成作文题目。”类似的问题让老师们一开始有点发懵。

  怎么办?学校教师一起想办法:一是讲课要多重复,语速慢,让孩子们听懂。二是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针对学生实际,学校提出“快步跑,赶上教学进度;碎步走,主抓基础教学”的策略。数学老师王保旭担心孩子们听不懂,就先讲给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听,如果女儿听不懂,就重新备课。

  耐心细致的辅导让学生的成绩渐渐有了起色。现在,你再去听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质量大小不同的两个球,同时从高空抛下,谁先落地?”一个问题刚抛出,孩子们便七嘴八舌抢答起来,不让哪一个回答,还真不行。

  老师们评价,玉树的孩子,热情、积极,课堂特别热闹。

  师生情、民族情在朝夕相处中变得越来越浓。冬天,孩子们给老师暖手;夏天,学生在果园里摘了梨,先给老师送上一个。暑假时石家庄的一次大雨上了电视新闻,回到玉树的孩子看到后,纷纷发来短信:“老师,您在家里还好吗”?

  一学期过去了,玉树县结古镇组织召开转移就学的学生家长座谈会,请家长们提意见,结果,没一个提意见,都是反映孩子怎么喜欢学校、老师。“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好样的。”吕宗海说。

  来自玉树巴塘乡中心学校的闹布战斗老师感触最深。震后,他带着32名学生来到石家庄,那时家长们不放心,天天给他打电话。“现在,我们那里要升学的小学生都抢着报名来石家庄,4个人才能录取1个呢。”

  一年异地学习之后,2011年7月,88名初三学生回到玉树参加中考,成绩格外优异,在全县10名受表彰的学生当中,有5名来自石家庄玉树民族中学。

  “我们的学校很漂亮,明亮的教室里有电视、空调、多媒体……老师对我们严格要求、悉心照顾,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坚强地面对困难。我们在石家庄生活得很快乐,这里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这是玉树孩子扎西义西在2010年国庆前夕,从石家庄市玉树民族中学向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出的信,“我怀着无比感恩的心情向您问好。感谢我们的党,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信中的语言,是学生真情的流露。

  今年6月,石家庄玉树民族中学就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学生会回到玉树,调来的老师也会返回原校,综合实践基地还要重新办起来。”年近半百的吕宗海,说起来有点感慨。为了这200多名孩子,吕宗海的这一年多,过得特别忙碌充实,也特别辛苦,白发一下子增加了不少。

  2011年11月25日上午10点,阳光灿烂、空气清冽,身材敦实的吕宗海和学校的老师们,穿着厚厚的棉衣,站在学生队列的后面,和孩子们一起跳着藏族舞蹈,一招一式都不肯马虎。

  (本报记者周红松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国教育报》2012年1月10日第1版
 

[1] | [2] | [3] 共 3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