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性教育进校:名正言顺载不动许多愁
来源:文汇报 作者:唐闻佳 编辑:江淼 时间:2011-09-22

       愁路径——“他山之石”借鉴有限
   
        青少年性教育是世界难题,国外“开放”多年,一些国家的性教育确实起步比我们早,但结果却未必好。
   
        尽管纷争不断,但专业人士有个最大的共识:性教育开展是刻不容缓的。
   
        蔡泳指出,以艾滋病为主的性传播疾病中,已经从多年前的以血液传播为主,发展到如今的以性传播为主,普通人受感染的风险将越来越高。“有一种观点认为,性教育没有必要,人们长大了就自然知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存在着这样一批青少年,他们是在弯路中、在错误中懂得了这些知识,代价是惨重的。”
   
        在张海燕看来,性教育最终要超越性知识,着眼于人格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全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体系,成长为合适的男性与女性。“指引孩子成为合适的男性与女性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恋爱中,有些大学生失恋了能够自我调节,但也有些人会将失恋上升为做人失败,进而走上绝路。”眼下,频繁在学校上演的青少年为情所困,继而发生自杀、伤害等恶性事件,与性教育尚不健全密切有关。
   
        回到原点,还是一个怎么做的问题。纷争中,有人把眼睛投向海外,试图从国外青少年性教育中“取经”。
   
        记者了解到,西方较为成熟的青少年性教育,是以个人培养、健康宣教、室外运动三个方面为推手。户外运动包括野营、攀岩、划船、越野、自行车拉练,甚至还有开车,常见于中学。国外的一个基本教育理念是:七年级开始是学生第二性状逐渐成熟的阶段,学校可以用一种体能锻炼的方式排解学生的青春期躁动。在健康教育方面,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以及性关系所连带的责任,也会教授如何吸引异性以及避免怀孕的方法。
     
        当然,对性知识的“开放”也带来青少年性行为、以及性疾病陷入失控状态。采访中,澳洲一位中学教师告诉记者,目前澳洲采取“恩威并施”的方法,即告诉学生性常识,但同时制作了许多访谈类记录片,以当事人的角度述说各自的悲惨遭遇,以此达到威慑学生的作用。
   
        “把各种可能导致的可怕后果,以及可采取的预防手段都告诉青少年,也是减少高危行为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在与国外医学同行的交流中,蔡泳观察到,一些国家的性教育确实起步比我们早,但是结果未必好,比如,少女怀孕以及性传播疾病数量不断飙升。荷兰和英国虽然在这方面已堪称“模范”,但至今仍在为青少年性教育问题而头痛。“说国外性教育比我们好,是好在环境宽松、大家接受程度高、教育者没有压力,至于教育的成效,不用评价过高。”
   
        在专业人士看来,性教育是个极其庞大的课题,并非通过简单的知识灌输就能把青少年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树立本土性价值观尤为重要。但,我国关于性的研究始终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以至于性教育时而被指过于“隐晦模糊”,时而被指“简单粗暴”,蹒跚赶路难免跌跌撞撞。
 

[1] | [2] | [3] | [4] 共 4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