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条既有特色又符合实际的办学道路
办学之初,钱老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即将到来”的论断让余毅等人眼前一亮。他们既看到了办一所生物工程学科特色学校的前途,也找到了学校“主动面向市场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和 “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办学模式。
从1998年起,学校相继创立了风华园林公司等一批校办企业。这些企业既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也是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试验田。学院还先后在湖北省内外数百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根据企业需求订单培养人才。学院注重学科建设,目前已有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2011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
一所民办学校能得到科学巨擘钱学森的支持,无疑是幸运的,而钱学森身上所具有的“爱国、创新、奉献”精神也被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吸收和融入学校的“魂魄”之中。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开设“晨光讲坛”、“高层论坛”,邀请航天英雄杨利伟等社会精英来校为大学生作报告,特聘“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汪金权、全国著名党史专家石仲泉为该校“大学生人生导师”。
2008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系学生杨子威在18岁生日那天,选择义务献血作为他的“成人礼”,并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行列。
一年后,杨子威收到一份电子邮件,邮件里说他保存的血液样本与北京一名患白血病的女学生配型成功。杨子威没有犹豫,说服了父母后就去北京完成捐献。但是,他曾救助的女孩病情又突然恶化。
杨子威想再捐一次,他的父母这次说什么也不答应。但是,有一个正在死亡边缘挣扎的生命在等待杨子威送去希望。杨子威再次去了北京,“如果这次不试试,以前做的努力就白费了” 。
对于包括杨子威在内的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是高考的“英雄”,可是他们来到大学,除了学会如何成才,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