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个电话叫不来一个学生”
马亮多年训练出的嘴皮子越来越不好使了,现在说服一个学生要费更多的唾沫星子。
7月18日下午,记者在马亮住的宾馆看到他正在滔滔不绝地向坐在他对面的一名学生介绍自己的学校。
这位学生纠结于就业以及学校的民办身份。
“青岛现在是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国家在这里投了几千个亿,以后工作机会多得是。”“公办就是有国家的财政支持,民办的没有。我感觉就只有这一点差别。”
讲述了自己学校的很多优势之后,马亮又表示名额有限,他们是国家统招,要按照分数从高到低进行录取,只有先报上名才有保证。
“咱这个分数也要求不了太多,只要是正规学校,有正规老师,学好学差还在自己。”马亮还特别强调了一点,学生一入学就和他们签订就业协议。“百分之百保证就业,要是你没工作可以拿这个协议告我们。”
半个小时过去,这个学生被说动了。“我个人没有问题,只要父母同意,我肯定报你们学校。”
“跟父母说的和跟学生说的就不一样,跟父母要介绍学校怎么正规,管理怎么严。跟学生要说学校环境怎么好,青岛怎么好玩。他们各自关注的点不一样。”
在马亮眼里,打电话目前是最有效的招生方式。学生不好招了之后,各个学校就开始发明一些新手段。带学生参观校园,海发录取通知书以及打电话等方式都一下子出现了。“海发的录取通知书绝大多数都是计划外的,拿不到毕业证,这是骗人的。现在就是打电话能真正招到学生,打广告都不管用了。”
但打电话的失败率极高,“打十几个电话不一定叫来一个学生。”马亮的团队一共四个人,每人都有两部手机,每天不停地打电话。马亮常感叹人员太少,打电话的速度太慢。“有些犹豫的还要回访,每天的工作量很大。”话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马亮每月的电话费怎么也不会低于五百元。
对于这么多电话号码的来源,马亮毫不讳言,“大多数是买的。网上专门有卖这东西的。也有些是从班主任处拿的,还有的学校有通讯录,从报名的学生那里拿来的。”
过几天,马亮还要带一批学生回青岛去看看学校。来回路费他们自己出,学校负责食宿。在马亮看来,这两年才兴起的这个新招作用并不是很大,“很多学生到处看,但到最后有可能哪个都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