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公布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19-12-23
日前,上海市政府公布《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
作为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它旨在推动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下,城市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承担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如何接招?
细读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一幅蓝图铺就。
大气布局,细腻落子——
呼应创新大势
成就新的定位与价值所在
可以说,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对接产业之变,在全社会创新大势之下,找到与创新能级提升相呼应的切入点,成为重要保障。也正由此,成就现代职业教育新的定位与价值所在。
全新路线图,更是上海职业教育发展,长期实践底蕴上的厚积薄发,应时而出。
我国职业教育每年在校生2900万人,从中职到高职,各类专业已达1000多个,覆盖所有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岗位。
聚焦上海,来自市教委的数据——本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81所,在校生约10万人。最新统计显示,中职共有123个专业500余个专业点,逐步建立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专业点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4%、19.9%、78.7%,基本符合上海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要求。
在高职领域,上海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21所。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约13万人。在专业层面,与“上海服务”对应的学前教育、老年服务与管理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49%;与“上海制造”对应的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21%;与“上海文化”对应的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22%;与“上海购物”对应的电子商务、会展策划与管理等,占全部专业点数比例约为8%。
数据显示,本市已成立10个行业、16个区域职教集团,共有成员单位800多家,学校为企业培训职工约30万人次,职教集团实施“订单培养”近万人,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4万余人次。
伏线深远,并非一蹴而就。多年来大处着眼,探索前行,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进一步融合。知识人才溢出,产业反哺教育。通过几轮布局结构调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步履不停。
去年,本市对标五个中心和四大品牌建设,梳理人工智能、财政金融、航空制造、创意设计等18个行业150余个人才需求紧缺岗位,开展人才需求分析和专业结构调整,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与此同时,专业布局优化,向精准化推进。上海支持相关应用型本科开设人工智能、大飞机制造、大数据等领域相关专业。针对已有专业设置但人才缺口较大的专业,如学前教育、养老护理等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通过新增专业点、扩大培养规模、加强在职培训等方式,加快培养力度和规模。中高职院校不再新增金融类专业,现有专业逐步调整关闭;关闭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仪表安装等不符合上海产业发展的专业。仅去年一年,中高职院校调整或关闭了10%近150个专业点。
打破封闭办学格局
多层次对接上海产业地图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扑面而来,与上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新三年行动方略的清晰性前所未有。
来看看在构建新时代上海职业教育新体系方面有何要求和举措。首先,是合理确定中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和中职学校发展走向,打破中等职业教育自成一体的封闭发展观念和办学格局,把进一步做精作为中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集约化、优质化、精品化发展。
其次,针对中职学校不同情况分类施策,支持具备条件的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推动条件暂不完备的学校加强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联结,关闭已经停止招生、名存实亡以及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不符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学校。与此同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双一流计划。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结合中职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强化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新型(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推动中高贯通人才培养由中职、高职双主体实施向新型职业院校单一主体转变。在大学学段,则是建立健全应用型大学分类评价标准,将评价结果与投入力度挂钩,引导应用型大学坚定职业教育办学定位。
在专业设置上,则要求进一步对接上海产业地图,优化布局,引导学校加强区域有需求、行业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专业(群)建设。值得一提的是“点名”要求,加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养老、护理、学前教育等民生领域的专业布局,调整关闭部分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重复设置率高的专业点。
打一把大尺:指标体系
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评价
《行动计划》中,一组组数据醒目:到2022年,建设若干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专业设置紧密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重点打造2-4所国际一流的高职院校,建设10-15个具有引领作用的标杆专业(群);新建10所左右新型(五年一贯制)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名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前茅的领航中职学校……
以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评价的指标体系作为牵引,推动见成效出成果。
三年后,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如何,是否真能达到与城市创新相匹配的支持力和贡献度,这把大尺量得分明——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领域:建成80个中本贯通专业,250个中高贯通专业,20个高本贯通专业,完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总数达到60%,建成50个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50个职业教育技能大师工作室和2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市级职业教育教材基地和一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专业教材。建设500门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
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双元育人:建设100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动建设若干校企共同投入、辐射区域和学校、服务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10个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