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上海职业教育发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公布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编辑:周钟玲 时间:2019-12-23
国际化需要高点定位、实处发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长俞涛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研究员杨旭辉
《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明确提出:“打造1-2所国际化示范性职业教育本科院校”,“集中力量新建1-2所高水平、国际化应用技术大学”。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对于构建上海职业教育新体系,引领提升上海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上海职业导向高校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利用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打造职业教育类型的中外合作教育项目及至中外合作大学,上海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是上海创新职业教育的重要机遇,是提升上海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职业教育类型的中外合作大学尚属空白。现有机构均为一所外方学校与一所中方学校合作的“一对一”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管理成本较低,但弊端也很明显——合作学校不可能在所有专业上都是世界顶尖。为此,要进一步拓展视野、创新思路,瞄准上海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引入世界顶尖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创建真正中方主场的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构建“一对多”模式的全球多方认证体系(Global Multi-Accreditation Framework),创设一对多国、多校、多语言教学、多行业企业产教融合的创新平台。
筹建职业教育类型的中外合作大学,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首先,要探索建立市区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机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积极性,优化职业导向高校的经费来源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结构。
其次,要探索建立“中高本研终人才培养体系”。要密切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贯通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由多主体实施向单一主体主导转变,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体化设计。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打破职业教育的学历天花板,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要探索打通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的界限,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第三,要探索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具有上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职业导向高校思想政治与德育工作,围绕“中国过去为什么成功?”、“中国现在为什么成功?”和“中国未来为什么成功?”三个根本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要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讲好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吸引更多外国学生留学中国、留学上海。要主动对接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通过模式创新,创建更高标准、更好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要积极探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与国际接轨的工学结合Co-op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要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引进高水平国际化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评价证书,促进双证融通。要聚焦”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批可通过传播获致的知识类课程、可通过训练达成的个人软能力类课程和身心健康类课程。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产学人力资源双向流通机制。
推动上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放眼全球、高点定位,又要扎根上海、实处发力,关键是以更高的站位、更高的标准和更大的力度深化上海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为上海职业教育改革开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