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专访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郭涵:引领永远前行的人们
来源:新华教育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12-23


         大气 宁静 平和 深厚

        郭涵,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全国十大模范读书人物。

        1974年,郭涵还是一零一中的一名中学生。高中毕业后插队,回来后没有选择地当了一名老师。1978年参加高考,没有选择地报考了首都师范大学,因为当时规定任职老师只能报考师范院校。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基础薄弱校教书。尔后,担任海淀区教科所副所长。1999年至今担任北京一零一中校长,现在还兼任一零一中党总支书记。

        采访郭涵,首先是从一零一中的历史谈起的。它创建于1946年3月20日,那时,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内战即将爆发,一零一中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边区所在地张家口创办的“张家口市立中学”,第一任校长是党从延安派来筹办学校的郝人初同志,当时的教师队伍由延安大学行政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及晋察冀边区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组成。

        后与张家口市立女中、回民中学合并,更名为“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简称“联中”)。1948年8月,“联中”与晋冀鲁豫边区行知学校中学部合并,更名为“华北育才中学”,并迁至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1949年5月,与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并,称为“师大附中二部”。

        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建新校址。学校东临清华,南接北大,文气蔚然,古风巍然。进入学校长长的通道,两旁大树参天,绿草如茵。学校的建筑,依山傍水,整个校园显得静谧、厚重、古朴、宽敞大气。

        1952年8月,与中共中央组织部所属干部子弟学校“华北中学”合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1955年9月,学校改为现校名“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并释其含义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先生撰写的北京一零一中校歌,歌词对此作出了更具体的诠释:“你是永不自满的象征,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由完成走向更高的完成”。

        从学校名称的变迁,就可以看出一零一中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它承载着党和人民的希望,从战火硝烟中走来,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一路同行。

        至此,记者不禁想到了一则典故。据宋代释普济《五灯会元》记载,一天,宋朝的名僧景岑(法号“招贤大师”,世人称为“长沙和尚”)应邀到佛寺讲经,正讲得精彩时,一个僧人向他请教几个关于“十方世界”的问题。为了解释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大师当场唱了一句偈语:“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个典故一直告诫人们:一个人的学问、成就等达到了很高程度后仍需继续努力,向前发展。由这个典故,记者也对一零一中的精神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近十几年来,秉承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校训,北京一零一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成为基础教育界的“十方世界”——促进学生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发展,共同健康。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曾评价这所学校:“一零一中,以它的本分、本色和特色,赢得了世人由衷的赞美,赢得了有口皆碑。我知道,作为一所学校,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正因为如此,它始终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朱永新的评价恰如其分。

[1] | [2] | [3] | [4] | [5] | [6] 共 6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