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学校的符号
在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几近片尾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情景:约翰·米勒上尉英勇牺牲前,对被救大兵瑞恩讲的半句话。
他断断续续,只小声说:
“别辜负大家 …… ”
而正是米勒上尉的这句临终遗言影响着瑞恩的一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
这一情景长久定格在郭涵的脑海里,提醒着她“你做这个校长,要和这个学校的历史相匹配,你不能辜负这个学校。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学校的符号,你的符号是通过你的言谈举止来表现出来的。一走进这个大院子,你就不能平庸,你应当走在前面。”
从校长的角度讲,郭涵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着自己的教育追求;她很正直,没有圆滑和世故,她尤其是不能容忍那些阴暗的东西;她还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不会考虑那么多的背景因素,这样反而比较容易处理问题了。
“我觉得我这个年龄还能够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人说你这个年龄怎么还这么纯真、这么纯洁,对许多事情有着美好的情感,这可能和我的理想有关吧。理想这个东西可大可小,小时候就想跳舞,长大后猛然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弄个业余爱好。当了校长之后,我希望一零一中的师生是幸福的。这样,每年的新生家长会讲话我会格外用心,讲稿都是我自己写的,还有每年的开学计划,你一定要讲你的教育思想,讲你的教育主张,讲我们的学校要怎么提升,而不是只是说我们今年三月份要干嘛,四月份要干嘛,不是这些东西。”
“新教师要问自己为谁工作?新生来了,要问三年中你能给学生什么?毕业时,要回答你给了学生什么?每学期都要问自己,做一件什么事提升或改善我们的学校?要求老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问自己:你做教师欠缺的是什么?是境界、理念,还是专业能力、文化素养?你能为一零一中做的最大贡献是什么?实际上是在问老师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自我发展,为自己确立一个怎样的标准。”
正是通过“苏格拉底式”的一连串诘问,郭涵在不断地提醒着自己,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事业心,引领着干部教师前行。
站在教师的角度讲,郭涵觉得:“一零一中的老师是一群很优秀的人,他们对教学的研究意识非常强,属于‘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那群人。一零一中也很重视团结,我特别强调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直重视一些常态的东西,能在这个时代依然坚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其实,老师的劳动很多还是个体的劳动,他投入了多少你常常是看不到的,教师的劳动要用结果来看它的意义。我觉得我们的老师特别好,不管是70后还是80后,这是很难得的。像老师们对学生的爱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了,他们的那种责任心,我真的是非常感动。比如我们的新老高三教师联席会,常常开成了师德报告会,我跟老师们开玩笑说‘咱可别弄错了,这可是一个工作交接会,主要是把经验提炼出来,下一届要怎么去做’。现场的老师都非常激动。”
郭涵也常和老师们讲:“我们所在的这个学校很光荣,但大家要少一点荣誉感,多一些人生投入。不进则退小进也退。学生选择我们,他认为你能提供优质的教育,优质教育就是你本人的素质和能力。来一零一中工作,给的是机会,并不必然是能力,不管你是从高校毕业过来,还是中途过来,是因为你曾经的历史使我们接受了你,但并不必然的表明你有在这里工作的能力。”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郭涵的基本思路是:专业发展,人文关怀。在具体措施上则可以分为制度和文化两个方面,制度管的是底线,是比较平稳时候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制度是需要不断调整的。制度管不到的地方就需要文化了,文化就是一种氛围,讲究潜移默化的效果。
关于校本培训,郭涵的基本要求是:制度化,常态化,课程化。她亲自担任“北京一零一中教师发展学校”校长,让校本培训的制度化、常态化、课程化有了根本性保证。
郭涵首先强调,一零一中的老师们一定要睁眼看世界,要有一定的高度。学校在每个学期都会举办两个大型高端讲座,最近的讲座题目有“苦难与辉煌”、“国家安全”、“社会和谐”、“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形势等等。
一零一中的校本培训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是“跨世纪发展学校”,后来演变为“青年教师发展论坛”。2005年,更名为“北京一零一中教师发展学校”。梁衡、李开复、顾德希等一批在国内各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成了这所培训学校的“名誉导师”。
从海淀教育大区教科所所长走向一所中学校长的岗位,郭涵对校本培训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一校本培训制度,把培训的核心内容定位在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所常态的校本培训机构,每学期都有具体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的一零一中骨干教师品牌队伍。
“针对新教师的培训,我们强调一零一中的文化,用柳传志的话讲叫做‘入模子培训’,首先让新入职的教师接受我们学校的文化和传统的教育,然后就是青年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培训,比如如何备课、上课、如何命制试题等等。原来是每周五下午专门安排两个小时,后来改为每周二下午两个小时,在时间和内容上均有保证。”
“在青年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年过于抓常态和常规,抓站好课堂,但从整体提高上看可能做的不够,特别是现在要强调反思、创新、批判精神。我们决定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把这些给做了。”
12年来,一零一中承担了100多项市区乃至国家级科研课题,产生了近20项教学创新成果的获得者,他们都有过在教师发展学校的培训经历。这些课题负责人和获奖者,包括很多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
2009年11月,首届“北京一零一中青年教师沙龙”在九华山庄举行,活动的主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一零一中美好明天献计献策”,活动共由“分享成长”和“献计献策”两部分构成。一件件成长的往事时而带来一阵欢笑,时而激起热烈的掌声,时而引出百感交集的泪水。在欢笑与泪水中,大家分享着成长的点点滴滴,达成了许多共识。
通过沙龙的形式,倾听一线教师最真实的声音,实现教师们经验和智慧的互动与分享,使得校本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加强。老师们为学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寻求着课堂教学新路径。
在一零一中学习的学生,他们对一零一中独特的环境有着各自的迷恋,他们对一零一中朴素的外表下所蕴藏的深沉大气有着深刻的体验,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悟着自己的学校。
记者曾经认真看过一本名为《一零一 我心中的太阳》的书,感受到了一零一中学生们的成长历程和生命感悟: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迷恋”,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陶醉”,还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感受到五彩缤纷”;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奋进”,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倍感温暖”,还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心中充满诗意”;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自豪”,有学生说“一零一,让我热爱生活”,还有的学生说“一零一,让我学会尊重他人”……
这是一本一零一中的学生们为庆祝母校65岁生日而撰写的文章,从学生们那些流露着真情实感的文字中,你会一次又一次感受到校园美景,感受到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厚重的积淀与沉稳的风格,广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宁静而致远的心态,亦师亦友的氛围,永不自满的学校精神……
一所学校能够办成这样的一种境界,其宁静、从容、专注、大气、平和、深厚的氛围能够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洋溢出来,从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散发出来,形成了令人陶醉的环境之美和人文之美,这无疑令人向往。
记得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曾经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可说这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名校校长需要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作为一零一中的校长,郭涵注定要成为一个永远前行的人们的引领者,最重要的是,她已经成为这个卓越团队的优秀引领者。郭涵在光荣与梦想的传承中,始终以自信、理性、平和的心态,前瞻而智慧的眼界,把代表历史经纬线的“理性”与“激情”完满地结合为一种状态,不断创造着属于一零一中人的新高度,对这一重大问题从实践的层面上给出了人们满意的答案。(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