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图文最新
热点文章
专访北京一零一中校长郭涵:引领永远前行的人们
来源:新华教育 作者: 编辑:江淼 时间:2011-12-23


        强调读书、眼界和境界

        采访中,郭涵多次谈到读书,而且有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体验,这无疑是一个校长首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正是因为博览群书,使得郭涵对许多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如果说思考是读书的必然延伸和深化,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理想与现实的桥梁,那么郭涵在一零一中倡导并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创建,显然是实现其教育理想和追求的最佳选择。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校的全员读书,其意义都不言自明。它是实现教育价值的文化需求,因而是一种教育使命。书读得多了,可以有效构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开阔其眼界,提升其境界,而这种综合能力、眼界和境界非常重要,其中境界尤为重要,对学校建设很有帮助。”

        郭涵所说的“全员”,指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这三个群体。她一直认为,作为学校干部,尤其是校长,不但要读书,而且读书要“杂”,这是一种文化向往,文化向往具有很强的精神穿透力和辐射力。

        “我们天天在实践中,实践是永远走在政策的前面的。校长在基层做教育管理工作,教师做教育教学工作,如何才能保证眼界和境界都不低呢?多读书很重要。无论是从学校教育的价值体现,还是从价值追求来看,这三个读书群的立体构建都是十分重要的。”

        郭涵喜欢读书,而且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教育类的书,她当校长以后反而读得不多,当然,经典的教育书籍除外。这与她当校长之前担任海淀区教科所所长的经历有关,因为有了一定“教育文化”的积淀。她读名人传记,读企业家的书,读哲学家的书,读政治家的书,读文学的书,甚至还读一点宗教。比如《中国企业家》杂志、《三联生活周刊》、《世界博览》,乃至《译林》都在她的阅读视野之内。读这些书,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实现了郭涵管理能力的“迁移”和升华,也就是所谓的“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除了自己读书,郭涵还向一零一中的干部推荐过美国著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的《赢》、美国托马斯·弗里曼的《世界是平的》、李开复的《与未来同行》等等。著名作家梁衡先生曾经赠郭涵一本《觅渡》,她被书中深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所感动,郭涵校长立即安排有关部门购买,学校干部和所有的语文老师人手一册。

        目前,一零一中的干部们在行政会上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已经成了一零一中行政会的“固定栏目”。每位干部用时20分钟,既可以谈读书的体会,也可以谈阅读重要报刊文章的体会。

         这种干部读书的“固定栏目”使得一零一中的干部之间可以有效开展阅读与分享,他们在各抒己见中,有效地扩大干部的“阅读效应”,对老师和学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一零一中,教师读书有两大特色:其一,“指令性阅读”和“自由阅读”有机结合;其二,博采众长,听取别人的“读书经”。

         一零一中学生们的读书活动由三部分组成:“经典阅读,与大师为伍”;“快餐阅读,与时代同步;“诗文诵读,与文学经典为友”。

        郭校长经常和学生讲,“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等作为政治家的这些特质,正是经过艰苦的锻炼才能形成的。境界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生活背景和阅历。”

        郭涵对中国农村、对中国国情有了相当多的了解,尔后,在基础薄弱校教书,又进一步加深了她的平民意识。做了校长之后,她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愈发强烈,忧患意识日益深刻,而这种忧患意识作为我国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理性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能够让人的灵魂在激越的豪情中保持一种弥久日新的光照状态。

        郭涵强调:“境界是不能太功利的。其实你回过头来,想你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就是学生的成长,这就够了。你能不能不那么功利,真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发展是针对每一个人的,我们现在全面发展什么呢?如果把学校比喻成一个人,这只胳膊是拉琴的,那只胳膊是体育特长,还有两条腿是学习的,它并非在每一个人身上。所以我们是为了每一个人,人都是有差异的,是不同的,‘为了’是你的职责,你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他的发展,他的进步。能够把握住你应该把握的东西,也可能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郭涵为何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读书,强调眼界,强调境界了,所谓“有境界者自成高格”。

        郭涵说:“无论如何,人的培养是不能变的,起码我们不能培养“考生”我们是要培养学生,学校如果办成了教会学生考试的训练场,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学校首先应当是培植学生精神健康成长的芳草地,这是办学的天经地义之事。

       “学生质量的提高就是他的进步,就是他的成长。办教育,大方向要把握住了,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要不然你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办。当然,刚开始的时候需要磨练,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是怎么回事呢”,但后来你就会发现你会做得很好。很多情况下,宏观你左右不了,微观你可以左右吧,你可以做好基础的东西,基础教育永远是在做基础。就是说你到了这个平台,就有这个平台所需要的基础,你上到了另一个平台还有它需要的基础。”

        在一零一中采访,记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老师的办公室在南边,干部的办公室却在北边。仔细询问才知道其中的原委。原来,教师的办公楼,是当年最后竣工的建筑项目,全校学生都“安顿”好了,所有的教职员工、包括学校干部,才“乔迁新居”。因为校舍改造伊始,郭涵就定下了这样的原则:先学生,后老师;而当干部教师全都搬进办公楼之前,郭涵又“下令”:干部的办公室一律在北面,老师的办公室一律“朝阳”。

        郭涵也正是一直在坚持着自己认为应该坚持的东西,她确确实实感觉到了自己的责任大、压力大,但她从来没有去抱怨过。

       “我比较喜欢看历史遗迹,去看那些废墟、大石头。在其中穿行,你会觉得历史、生命就是在这个中间穿行。我这个爱好是因为那段特殊的经历,或者说一零一中这个地方培养了我这个爱好。一零一中的人总的来看是正直的、简单的,比较真诚、大度和大气,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废墟代表着历史,在历史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微不足道,而且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太神秘的东西,所以,人实际上还是保持一种好奇吧。废墟一方面给人历史感、沧桑感,人的生涯不过是其中一段;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保持一种好奇,这很重要。做校长的时间比较长了,心态不老,依然有着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是一种热情,这可能也是做校长非常需要的。”

[1] | [2] | [3] | [4] | [5] | [6] 共 6 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