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魔咒下的“非典型家访”
公办学校的家长是提着礼物去尊师重教,民办学校的教师就连很简单的尊严也要争取。不少民校老师一年到头都得上门“家访”,求家长缴费,从学期末的订位费,到开学的早餐费、午餐费、春游费
“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骏苗小学的周校长感叹,该校有1000多名在校生,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外来工子女,家庭收入较低,每个学生每学期收1000元左右,在缴交税费、场地租金和其他日常支出后,根本没有盈余,“老师的钱也都是学费中挤出来的”。
的确,对民办学校来说,生源就是维持办学的生机,有时甚至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息息相关。
华胜实验学校是12年一贯制学校,在深圳宝安区宝安大道西乡三围村段上,与航城大道的工业园仅200米之隔。徐灵介绍,他是在2006年到该校任校长,当时学校有约1000名学生,到了2008年底达到1650人的规模,生源主要就是工业园内外外来工的子女。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金融风暴的冲击,工业园内工厂的迁移、倒闭,使这所在西乡已小有名气的学校,2009年春季学生数量一下子跌破了1600。
徐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该校小学教师收入大概月均3000元,初中教师月均3500元,高中教师月均4000元,全校有90个教师,加上后勤、行政人员大概是130多人,加上社保等,每年光是教师工资就要支出超过500万元。而按照小学生住宿生每学期4800元、初中生住宿每学期5800元、高中生住宿每学期6800元的收入规模,学期初少了60多名学生,大约就少了20万元左右的收入。“我们的学校要维持成本,即使不计折旧等,也必须保持有1300名学生的规模才行。”徐灵说,“如果初期投入加上折旧、利息等,学生必须在1500人以上才有可能打平。”
受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宝安接近2/3的民办学校面临生存危机,有的学校提前半年打出新学期的招生广告,有的则调低收费,希望“薄利多销”。
面对招生压力,目前多数民办学校的寒暑假都相当短,许多民办教师不得不提前返校,发传单招生,有的学校还给教师安排招生任务。“每个学期结束前就要老师逐个对学生进行家访,去收下学期的‘书本费’、‘订位费’,收不齐要扣钱。”刘国基说,“老师暑假往往要花一半时间招生,基本工资900元,甚至低到只有600元;寒假是年廿六才放假,大年初三就要上班。”
“每逢节假日,公办学校的家长都是提着礼物去敬师,我们不是说非要什么礼物,而是就连很简单的尊严也要争取。”张小萌说,不少民校老师一年到头都得上门“家访”,求家长交各种与自己收入挂钩的款项,从学期末的订位费,到开学的早餐费、午餐费、春游费、兴趣班费、托管费等等,堂堂一个老师走下讲台像追债的,毫无尊严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