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非企业”的身份尴尬
不是不想提高教师待遇,而是在缴交完各种税费后,即使剩下的钱全拿来发工资,也难以逐年提高。近年来不少地方都有了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但杯水车薪,往往是“热了公办、冷了民办”
“一方面我们需要有素质的人,才可能把学校的内功练好;但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人宁愿去公办学校当临聘教师,也不愿意来民办学校,大家心里都清楚,给的钱太少了。”好几位接受采访的民校校长不约而同地感叹,由于身份不同,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办学所承担的压力要大很多,其中很大一块就是税收。“不是不想提高教师待遇,而是在缴完各种税费后,即使剩下的全拿来发工资,也难以逐年提高。”
创立于2001年的东莞东华教育集团,是目前广东省规模最大的民办公助教育机构,拥有三校一园的教育资源格局,包括东华高级中学、东华初级中学、东华小学、东华幼儿园,投资超过6亿元。“软、硬件均按标准化学校配备,吸引的是不少莞籍家庭子女,以及非莞籍高层次技术人才子女就读。”但近10年办学下来,这艘民办教育航母竟然仍未盈利。
东莞东华教育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吸引优秀人才,集团给老师开出的待遇比公办教师要略高;为了吸引一些家贫的优秀学生到属下学校就读,特地设立了24个公办班(学生按照公办学校标准缴交各项费用)。单是这两项的支出,每年投入近亿元。
“全校老师有350名,平均年薪约12万元,平均年流动率2%;在校生有8500多名,每生每学期不含伙食费缴纳学杂费7000元,单从这部分看是盈利的。”该负责人以东华小学为例说,集团以学费“自给自足”是可以的,而且主要是小学、幼儿园的盈利部分去填充24个公办班的支出,仅仅打了个“平手”。
“但如果算上缴税、场地、设备更新维护等,就得追加投入。”该负责人给记者罗列了集团按照“民办非企业”身份2007年至2010年前两季的缴税情况:光是企业所得税就要缴2648万元,合计缴税近3000万元。其中,今年前两季缴税已经达到374万元。
“民办学校虽然姓私,但在教书育人方面和公立学校没有任何区别。”该负责人说,“不是要政府给民办教育多少投入,只希望能真正出台一些政策,赋予民办教育合理的生存空间。”
“比如总体上看,公办学校为社会提供一个基础教育优质学位,政府每年要投入逾万元;大多民办学校为社会提供一个学位,每年只能收取家长两三千元。”广州大道南小学校长刘国基说,虽然近年来不少地方都有了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但杯水车薪,往往是“热了公办、冷了民办”。
此外,由于民校“非事非企”的身份,学校的年审、税收、用地、融资、教师队伍建设等,都难以享受到与其义务和责任相对应的权益和优惠扶持政策。不少民办学校校长都感叹,“民办非企业”的身份使民校在国民教育体制中享受的是“私生子”待遇,而不是应有的“国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