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学校一般主打特色教育。
贵族学校广告猛
在广州生活过20年以上的人都有印象,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报纸广告中,能够在版面上和房地产广告相“匹敌”的,就是各类“贵族学校”的广告了。记者查阅了1994年8月的《广州日报》,发现近10家这类“贵族学校”扎堆赶在新学期开学前刊登招生广告,每隔两三天就以少则1/4版面、多则全版的篇幅出现。
何谓教育储备金:
收取“教育储备金”是民办学校的一种融资手段,其操作方法是:家长一次性交一笔钱给学校,无需另外缴纳学费和伙食费,学校运用这笔资金的银行利息或投资收益办学,学生离校或毕业时退还本金。储备金数额少则10万元,多的可到30万元。
贵族学校读书不用钱?以息养学
这些以“教育储备金”办学的贵族学校,难道真的“读书不用钱”?在当年的高利率水平下,这些“贵族学校”的运作很大程度上是“以息办校”。以1996年5月为例,当时我国城乡居民五年定期存款的年利率为12.06%,10万元储备金读6年计算,6年后这笔钱存定期可得到约7万元的利息。
“当年我们夫妻俩的工资都只有1000多元,虽然说10多万元的本金在孩子毕业后会还回来,但当年‘万元户’都不是很多的情况下,我们怎么会拿得出这么‘一大块’钱?”今年61岁的市民王先生表示。
“先富起来的人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这样,就会有一个庞大的教育市场,投资教育就是买到中国最后一只‘原始股’。最好的办法是借钱,最好是跟家长借,这就是‘教育储蓄金’。”广州英豪学校创始人陈忠联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这种运营模式下,从1993年开始的5年间,40多所储备金收费民办学校像雨后春笋般在广东创立,获得办学资金100多亿元,其中广州就有高收费学校十多所。